泡菜,是中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储存新鲜蔬菜的方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提到了“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在老成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泡茶的习惯,而做泡菜必不可少的泡菜坛子,十有八九都产自我们这次研学的目的地:“同治龙窑”。
#1百年古窑,从丹土地走向千家万户
在成都近郊双流县的丹土地村,隐匿着一座老土窑:“同治龙窑”,从老人们那里得知:在过去,老成都人家家户户做泡菜的坛子十有八九出自丹土地。
这座窑修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依山势倾斜用黄土泥砖砌成窑,龙窑长约六十米,宽约十一米,顶高约五米,分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有头有尾,形状似龙俯卧而得名“同治龙窑”。
随着岁月的变迁,尽管大多数成都人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丹土地这个名字,但是这里所生产的泡菜坛子却一直藏在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封存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味蕾记忆。
▲同治龙窑
#2薪火相传,生日趴变身研学文创
6月4日的下午,“同治龙窑”迎来了几位朝气蓬勃的同学,他们将生日趴变成了一场小型研学文创体验,青春鲜活的力量与这座百年古窑邂逅在了一起。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
当同学们跟着仟云的带队老师行走在龙窑旁边,都不禁对这种烧制我们日常工具的龙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龙窑不仅可烧制古老的陶艺日用品和陈设品还可烧制出高达两米的单体陶艺制品
难得的是在参观的过程中,正好遇到龙窑每月一次的装窑时间,同学们看着师傅们将一个个日常所见的器物放进窑口,有泡菜坛、有大酒缸、有小药罐,还有许许多多前几波客人自己制作的小型陶器。
同学们对如何制作陶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欲望,随后我们的老师带着同学们离开龙窑,前往旁边的陶器文创制作基地准备一展自己的制陶手艺。
▲陶器文创制作中心
在整个的制作过程,我们请来了同治龙窑的制陶艺术家陈师傅为同学们进行指导,陈师傅,被称为同治龙窑的“守艺人”,在陶器制作和指导上,十分有经验。
▲作品完工
当同学们看着自己手里的罐子、瓶子、碗、杯子,简直不敢相信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能够亲手制作一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用品。
这次文创研学之旅虽然短暂,但是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原本我们生活中所处可见、毫不起眼的器物,需要经过漫长的制作周期,从选土、揉泥、拉坯,再到晾晒、烧制,泥与火的艺术结合竟是这般的不容易。
相信通过这次研学,同学们对陶器也会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别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