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 http://www.txbyjgh.com/m/ 黄河大铁牛
吴为山
唐代开元年间所铸之黄河铁牛雕塑群,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外蒲津渡。它以其体量、构造及造型的巨大张力予我以震撼!其单体与群体的组合营造了一个凛然的艺术气场。
黄河自西北而下,浩荡东流,古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据记载,黄河东西各四尊铁牛,用作拉连横跨两岸铁索浮桥,同时也是镇桥之宝。岁月沧桑,黄河改道,雕塑被覆掩。沉睡千年之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蒲津渡遗址考古队挖掘出四尊铁牛。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谓之“力士”,其体积之宏、分量之重、铁质之优、造型之妙、工艺之精以及其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实属旷世之奇!它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桥梁架设、冶炼铸造以及黄河地理变迁等都提供了素材。它是我国造桥史上的奇迹,也是雕塑史上的奇葩。它的雄浑气象、意态风韵、写实手法、装饰风格等都令人回味品评,每思必有所得。
其主要有二:
一、唐代写实雕塑除了秉承汉代雄浑厚重之风与秦代装饰性写实之风外,更大程度上吸收了西方写实技法。这种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意象形写实,其内在的张力具体而充盈,这对我曾提出的八大风格论是一个补充。
二、中国雕塑艺术与实用科技的完美结合并不罕见,黄河铁牛雕塑群是一个典范。
对于眼前的黄河铁牛,以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和“经营位置”等传统画论概念来形容是颇为恰当的。头与身体构成的势态、比例关系,凸显雄、浑、厚、重气势,不拘于细节的生理写实,外轮廓的脊线有如大地山峦起伏,体态浑浑然,拙中见力的四肢和回转的牛尾组成了巨峰般厚实而凝重的主体造型,形成一个与地核相吸的牢固整体,牛气袭人。这是“气韵生动”之所在,是由雕塑的意象所散发的气场。这里所塑造的牛的体量是相对体量而不是绝对体量,所谓“相对体量”是指通过对牛的各部位的夸张构成,形成“以大观小”的视觉想象,通过体量结构对比所形成的张力予人以“富瞻雄伟”的气象。它是东方宇宙观,具体说是天、地、人同一,集万象于一体的表现意念。在蒲州任过职的清人周景柱在《蒲州府志》中对黄河铁牛的描述有:“牛只壮硕,阙状雄特。所谓一元大武,此实称之。观其矫角、昂首、体蹲而力屃,足以任重,足以励猛。坚足以抵,强足以距。其目似怒,其耳如聕。其处有度,其伏甚固。”此当可作我们理解牛之造型本旨之补充。
对“气韵生动”的“韵”,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曾解释道:“韵当是在人伦鉴识上所用的重要概念,他指的是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是流注于人的形象之间,从形象中可以看得出来的。”黄河铁牛中四个策牛人的体态的扭动与回旋,与牛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起承转合的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韵律生发出韵味,它是“力拔山兮”之雄健美的烘托,是以柔美而映衬刚性的匠心独运。周景柱的描述中有:“自牛之外,有柱,有山,并铁为之。牛各有牧,或作先牵,或作回叱,其面目意色,各宛肖发……”这四尊铁人,姿态各异,气足神完。在骨骼、肌肉的刻画方面,手法独特。各部位骨点与肌肉表现结实、准确。在结构关系上骨肉相连,筋脉通畅,血性弥漫,真气盈盈。由此我们联想起颜体的用笔骨法,这种生理结构的身骨与雕塑家的塑造之骨力相结合,情理融融,铁骨铮铮。它正是雕塑构造中“力”之奥妙所在。
我曾提出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装饰性写实风格。这种装饰性写实的表征在于线与面、线与体之间交相辉映。其线不仅是形体的简约表现,更是适合视觉和谐及审美期望的表现。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线充满了神秘、祥和的图腾色彩。它与绘画中的装饰如出一辙。细分析黄河铁牛体段的皱折和流线,它是具有这种装饰性特征,恰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黄河铁牛在大型塑造上取汉代雄浑写意之象,融秦代装饰写实之风,形成朴茂、生动、雄浑、神秘的气穆,在隐在的造型中充分把握了生理结构写实的技巧,构成坚实的体而洋溢着原始生命力,这得益于唐代文化交流。梁思成先生指出:“盛唐之世(公元七世纪)与西域关系尤密,凡亚洲西部,印度,波斯乃至拜占庭帝国,皆与往还。通商大道,海陆并进;学子西游,络绎不绝。中西交通,大为发达。其间或为武功之伸张,或为信使之往还,或为学子之玄愿,或为商人之谋利,其影响于中国文化者至重。即以雕塑而论,其变迁已极显著矣。”由此可见,黄河铁牛的写实性较之秦俑更加接近西方写实传统,与中国佛教造像中的韦陀、力士造像遥相呼应,同属一脉,这一理路应当成为中国传统雕塑写实风格中的另一个代表范畴。这种中西融汇之中的写实以其深厚的多元性文化而透发出形式交错的意味,体现出创造的魅力。
黄河铁牛的价值也在于它将雕塑艺术与建桥科技相结合。我们在西汉《长信宫灯》中可以窥见古代艺人如何结合人物造型和青铜铸造技艺处理排烟和调光的功能;在云冈昙曜五窟之十七窟主尊造像中感受古代匠人利用雕刻菩萨托举大佛手臂巧妙处理重心问题。黄河铁牛雕塑群则将浩大的建桥工程与雕塑艺术巧妙联系起来,是力与美的联姻,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蒲津渡浮桥镇桥采用雕塑牛,具有文化寓意。《易经》云“牛为坤,坤为土,土胜水”,以土寓意治理黄河泛滥,铸牛以镇,表达了古代人们美好的愿望。另外,如此大规模铸铁工程,显示了唐代的铸铁技术,据说两岸铁牛、铁人等耗铁一百六十万斤,占当时全国铁年产量的五分之四,可见唐代具有建立如此重大工程的能力,也显示了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唐代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唐玄宗主持朝廷廷议授意重修蒲津渡河桥:“桥自后魏迄唐初,皆横百丈,连舰千艘,少见辄更,岁费不訾,于是开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议,乃铸牛、人、山、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这段记载充分显示了黄河铁牛雕塑群是国家工程,无论是铸造和雕塑,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从四位策牛人的服饰来看,可知分别是维人、蒙人、藏人、汉人。显示了大唐盛世、八方来贺的理念。
另外,黄河铁牛雕塑群的布局庞大而别致,极具创造性。牛之间的距离分别长达十米多,可以推算当时桥的宽幅。每头牛下有六根铁柱,入地深达丈余,牛的底部与人、山、柱有纵横相连,形成整体,牢不可拔。布阵上。每个牛前面都有力士,四组之间,互为呼应,正应了中国传统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人与牛、牛与牛、人与人是一组会意、神通、相互开合呼应的和谐体。这在造型的整体安排上是一个不易处理的难点。
最后想要重申的是,我曾经将中国传统雕塑风格大致分为八种风格类型: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在考察了蒲津渡唐开元铁牛雕塑群后,我觉得这组雕塑群所展示的美学风格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有一定的重合之处,又有一定的延展,它是对八大风格论的一个必要补充。
黄河铁牛的价值还在于它激发我们对中国雕塑价值的再思考。有关滋生、流变、演化;有关形、神、气、韵、势;有关文化符号的标志性;有关审美与实用、艺术与科学……
黄河铁牛的价值更在于启示我们对中国古代雕塑遗产的研究,其着眼点不仅限于宗教石窟、寺庙、皇陵墓道、陪葬,在宽泛而广阔的民间造物与工程中同样存在着丰富的研究资源。(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
浅议“当身而足”
焦加
人们起房盖屋,无不希望其坚固、结实,即使抗不了八级地震,也应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岁月。无论宅第将为谁有,墙总是筑牢点好。如此说来,叮嘱工人“好筑此墙,勿令不牢”完全可以理解,是古往今来一般人的想法。
但也有一种全然不同的见解。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其安徽桐城同乡张若瀛,“归田后,于西郭外创一园,名‘逸园’。欲速成,然(燃)烛施工,楼台墙屋草草而已。有言其不坚者,答曰:‘我之年几许矣,此足娱我,遑问我后耶?’”
这位张若瀛倒是想得开,楼台墙屋草草,自己不嫌,别人担心其不坚,自己反倒振振有词。从“此足娱我,遑问我后”的回答,可见他创园只为自身游憩,并没想给子孙留作产业;所创之园既名“逸园”,也可见他压根没想过留给子孙。周公诫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尚书无逸》)历代圣贤总是告诫人们勿耽于逸乐而忘记忧勤,而张若瀛却以“逸园”名其园,岂非有悖于圣贤之道?但如果考虑到他年富力强时也曾为朝廷效力,先后做过热河巡检、南路同知,且为官爽直,并未享受多少安逸生活,就可以理解,也许他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过了,归田后,除了安度晚年已别无他事,所以创“逸园”以备游憩。而子孙则不同,他们未来的岁月还长,还有许多事情等待他们去做。且不说他未必有多少积蓄,即便家产可观,也不希望子孙贪图安逸,耽于享乐,所以把“逸园”留给子孙并不合适。
在私有制条件下,将房产留给子孙是普遍观念,而房屋易主也是普遍现象,所以才会有“人自改换,墙固无恙”的经验之谈。也正因为看到了这种现象,才会有“此如传舍,所阅多矣”的看法。这种看法虽然不是主流,却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张若瀛显然也受这种看法的影响,他跋其园额云:“平地起楼台,楼台起平地。平地兮楼台,楼台兮平地。”这四句话颇似佛家偈语,耐人寻味。《竹叶亭杂记》的作者评论道:“此四语甚有意味,足发人猛省。”尤其是后两句,平地拔起楼台,楼台变成平地,颇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意味,反映的却不是自然规律,而是社会领域的沧桑变化。既然留给子孙的楼台,子孙未必能保有,就不如取另一种态度,即古人所谓“当身而足”。南宋叶适说: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受牵于子孙,不能毕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水心文集》)
在这段话中,“当身而足”似乎只是一个假设的前提:如果“当身而足”,那么留在身后的东西就会很少。但是如果看作一个肯定的论断,那么“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其实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态度。虽然这未必是叶适本人的明确主张,但联系上下文,仍可认为他与张若瀛有近似的看法。对于在身后留下产业,他说:“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弄祸戮辱,水火盗贼……”还可能诱发某些灾祸。正缘于此,“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水心文集》)。张若瀛所谓“此足娱我。遑问我后”,其实就是“当身而足”的意思。
“当身而足”的确少了许多麻烦,却也带来一些问题。将财产留给子孙的欲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贪婪;却也正是这种欲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如果每一代人只求“当身而足”,那么就不会有多少财富积累下来;如果每一代人都像张若瀛那样,筑园只为自身游憩,而不惜将楼台造得草草,那么今天就不会有多少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当身而足”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对此别人似乎无权干涉。对获取生活资料持“当身而足”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活动中也会“当身而足”。
明清之交的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写道:“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所谓“四明”,指明州、庆元府、庆元路、宁波府一带,以境内四明山得名;所谓“缙绅”,直译就是将笏插进束腰的带子,也就是官宦人家,通常所谓士大夫。在当地士大夫中,“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是约定俗成的做法。这种做法大约只适用于有钱人家,他们有田有宅,可以传给其子;至于贫窭不能自存者,想“田宅及其子”也不可能。但即便是有钱人家,园亭也只及其身,究其缘由,“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不知将为谁有是其一。此外,园亭需要管理,须有一定经济实力,如果其子孙经济地位下降,不具备相应的物力和人力,那么很快就会荒芜破败,形同无主也。
生活(外一首)
周所同
一杯水有口渴的时候。一粒米
有饥饿的时候。一条曲折奔波的路
偶尔也有散淡悠闲的时候
草木在露水中开花在霜枝上结果
低处牛羊望着高处山坡
天晴转阴时阳光也会带来风雨
尘世上的矛盾或悖论像常绿乔木
落下一片叶子又生出两片叶子
比如废墟有失败的砖瓦胜利的虚无
比如蚂蚁有一粒米的热爱和忧愁
你看那些喧哗的水
下面一定埋着沉默的石头
坦白
喜欢的书都是闲书
喜欢的事一般都是小事
喜欢的人身上大都落满草屑
和尘土;喜欢散淡喜欢无争寡欲
偶尔也会喜欢老虎和豹子
就是喜欢缺失、隐秘、冒险和最终
残留的火苗;清茶素食布衣是活命的
倾向。我喜欢一边拒绝一边挽留
像一盏灯因反对而爱上黑暗!
春雨中,逛小店
乔叶
都说春雨贵如油,春雨大概也是知道这句话的,所以很是持重,轻易不肯下。待它下了,自然也不该任它白下。这个下午,接近黄昏的时候,听着窗外滴答滴答的雨声,我便打了伞出去。
雨不大不小,下得分寸刚刚好。有车灯照过来的一瞬,光中的雨丝显得格外有质感。可只是站着看雨也是有些呆傻,总得貌似有些事儿做。最便捷最当然的选择,就是逛家附近的小店儿们。这些个小店儿逛起来,真是让我流连忘返,个个都爱啊。
“小翠酱萝卜”,号称是喝粥必备,确实也是我家必备的。承诺是:所有的菜都是亲自加工,绝不使用半成品,也绝不使用香精色素添加剂。吃过几回后,我着实信了。售卖的自然不只是酱萝卜,荤素都有,尽量丰富。酱萝卜八块钱一瓶,嘎嘣脆的酱黄瓜和韩国泡菜是九块一瓶。荤的都是喜闻乐见的品种,论斤卖的:五香猪蹄三十六块,猪头肉三十九块。论个卖的:鸭头五块,豆瓣小黄鱼十二块。看着品相,闻着味道,简直都忍不住想去扫码。所以我有时候逛这种小店故意不带手机,怕自己忍不住。实在是不好忍住。
往前走,味道是一股特殊的浓烈,臭豆腐和烤面筋的小店到了——也不是店,就是一个橱窗式的小摊位。臭豆腐也罢了,我不怎么吃。烤面筋则是我的挚爱。吃了这几年,我也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地贵了起来。从一块钱一串到五块钱四串,如今是十块钱七串,这种算法就是在考食客的数学。不过于我倒是无所谓的,因为我喜欢按整数买。到了烤面筋的摊位,我要么就不上前,若是上前了就立马掏钱,免得自己纠结。然后就看着老板取面筋,蘸面酱,烤啊烤啊,烤了这面烤那面,再刷一遍酱,最后撒芝麻,装袋。拿到手中,先吃一串,烫嘴的油香,迷人的筋道,难以言喻。
再往前是卖火锅食材的店,叫锅圈汇。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我惊呆了。这就是火锅食材的小天堂,什么都有,应有尽有。酱类的芝麻酱、沙茶酱、香菇牛肉酱、海鲜酱等等等等。调料类的花生碎、蒜蓉、香菜碎等等等等。肉类的肥牛、肥羊、黄喉、手撕毛肚、白千层、牛筋丸、青虾仁、亲亲肠、脑花等等等等。素的更是琳琅满目,豆类的、菌类的、蔬菜类的,一个单品都能分成若干类,如竹笋有片装的、段装的,年糕分蛋黄年糕、芝士年糕……此店让我深刻地觉得,自己在吃上面的见识还很有限,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拐过街角,又是一排小店:卤御烧肉、紫燕百味鸡、皇城根酱肉、博爱牛肉丸子、北京烤鸭、岐山臊子面、春燕素食汇、五谷杂粮煎饼、汉中热米皮、濮阳卷凉皮、金擀杖擀面皮……似乎有插播软广告的嫌疑——店家们不会给我广告费,以我的影响力也带不了什么货——可也顾不了许多了。不写下来我就觉得对不起它们。把它们的名号一一写下来的过程,恍若是和老朋友们一一打招呼。它们各自的气息扑面而来,盈满肺腑。我确信,我爱它们,它们也爱我。
除了锅圈汇之类特别与时俱进的小店外,其他小店都有年头了。我生活的小区很旧,附近也几乎没有新楼盘,但据我认识的一个房地产中介说,我们周边很少有房源,想要卖房子的人很少。为什么呢?我问。他夸张地提高了声音,回答道:大概是因为在这里生活太舒服了,太方便了,太美好了!——这些小店,一定是这“三太”生活的重要功臣。
最后进的小店是一家小超市。我每次进去,都不会空手。是一定要买点儿什么的。这次在蔬菜档上居然看见了面条菜,真是喜出望外,尽管此面条菜长得未免太过茁壮,一看就是超季超前的,不是完美的面条菜。这种状态的面条菜,铁定是大棚里种的。野生的面条菜还得半个月吧,还是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不过,有的吃就很好了。它也是这个超市蔬菜里最贵的了:五块钱一斤。我买了半斤,又买了一小扎香菜,明天中午的面条,就要靠它们俩了。
回去的路上,左手打着伞,右手拎着这两袋菜,偶尔有雨丝落到发上。行在这春雨之夜,灯光旖旎,可爱的小店们夹道拥抱,让我觉得自己简直富足无比。
原标题:《吴为山:黄河大铁牛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