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蛔祖方乌梅丸 [复制链接]

1#
作者按:本文介绍的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乌梅丸,方中酸苦辛甘兼备,充分利用了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点,被后世称为治蛔祖方。

蛔厥证与乌梅丸

蛔厥证,以乌梅丸主之,症见:时静时烦,时发时止,与饮食相关,食则吐,甚则吐蛔,腹痛,四肢厥冷,脉微。蛔厥证与脏厥证症状相似。但蛔厥是由于蛔虫窜扰,气机逆乱引起的四肢厥冷;而脏厥是由于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巨冷。且患者烦躁无安定之时,为脏厥;蛔厥的患者多表现为时静时烦,且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方药组成:

乌梅枚,细辛18g,干姜30g,*连48g,

当归12g,附子18g,蜀椒12g,桂枝18g,

人参18g,*柏18g。

服药方法:以上十味药,分别捣碎筛除细末。乌梅需要用苦酒浸渍一晚,去核。辅料以米饭、白蜜和为丸。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药,饭前服,一次十丸。亦可做汤剂,用量应减,饭前服。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乌梅丸虽被称为治蛔祖方,但由于其酸苦辛甘兼备,具有清上温下的作用,还可以用来治疗厥阴上热下寒之证,如久泻久痢等。现代常用来治疗胆道蛔虫病,胆囊炎,滴虫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等。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交流学习使用,严禁转载作商业内容。相关药物的具体临床应用医院咨询医生后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避免引起药物中*。

张月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