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作为国家第九批援非医疗队成员,刘桂芝踏上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喀麦隆,战胜重重困难,和队友一起出色完成援助任务,让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医生,真棒”。回国仅一年后,刘桂芝再次被省卫生厅选中,二度援非。
如今已经是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的刘桂芝,每每回忆起这些,总是说她最应该感谢的是她的恩师——人民的好医生、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
年,刘桂芝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市职业技术学院医务室做了一名校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到赵雪芳的赏识,医院妇产科。
“我第一次看到赵雪芳主任弯着腰,在手术台上为患者脱衣服、脱袜子的那一刻,就被感动了。那时,她已是誉满太行的名医了,这些工作自然有助手来做。可她总是说,医者仁心,你的举动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是要与患者建立信任。”刘桂芝说,之后的岁月中,她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来自这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一生医者大爱由此启航。
任劳任怨的“全能”队友
在跟随赵雪芳工作的经历中,刘桂芝从最初的尊崇与不安到后来的习惯和敬佩,她学到的不仅仅是医者的仁心和大爱,还有精湛的医术。
由于工作出色,年7月,刘桂芝被省卫生厅指名参加第九批援非医疗队。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她既激动又忧心。当时她的父亲半身不遂,瘫痪在床,母亲患有心脏病,儿子也只有9岁,这一去就是两年,所有家务就落在了丈夫和姐姐身上。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非之路。
医疗队的驻地在喀麦隆北部的吉德市,地处沙漠地带,常年气温在42℃以上,干旱、物资匮乏,这对于医疗队的每个成员来说,都面临着自我生存与救助患者的双重考验。
物资贫乏,他们就在医疗队长的带领下一起开荒种地。刘桂芝虽是女同志,但却身兼数职。
她是队里指定的唯一司机,队里有三辆汽车,她不但驾车接送队员们上班、下班,夜晚遇有急诊还要接送队员,常常一等就是数小时。无论风沙尘暴,无论暴雨狂泻,她都毫无怨言。有时队里需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买菜,在非洲恶劣的交通路况中,一跑就是一天,她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欣然前往。
非洲气候炎热,几乎每半个月就必须理一次发,但队里13名成员,却无一人有此手艺。起初大家彼此互相理发,但效果太差,不仅影响中国医生形象,队员们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刘桂芝主动承担为大家理发的任务。时间久了,理发的技术也成熟了。时间久了,刘桂芝不仅为医疗队员们义务理发,自己给自己理发,连附近的中国人也闻名而来。
在队员的记忆中,刘桂芝简直是一个全能的队友。同期援非医院麻醉师胡志彪说:“在队里刘桂芝的法语最好,翻译忙时,她是队里的对外翻译;厨师忙时,她是队里的兼职厨师。”
精益求精的“中国医生”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喀麦隆是艾滋病、疟疾、阿米巴痢疾等传染病的多发之地,缺医少药,医疗条件简陋,气候炎热,生活环境恶劣。此外,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喀麦隆一夫多妻制的存在使妇女疾病最终转化为疑难重症,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刘桂芝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直到如今,刘桂芝还清楚地记得,一位叫刀拉的患者,腹腔长的瘤子比十月怀胎的孩子还要大,医院不敢给她做手术,比利时的专家看了也纷纷摇头。
连续两天,她仔细查阅资料,设计手术方案……经过6个小时手术,一个重达11.2公斤的瘤子切了下来。手术成功后,医院沸腾了,当地群众纷纷前来道谢,当地卫生官员和患者家属向她伸出大拇指:“中国医生,真伟大!”
患者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因子宫肌瘤压迫膀胱尿潴留,伴子宫肌瘤变性引起发热、疼痛,病人中*性休克。
当时是夜间3点钟,医院已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经过检查,明确诊断,需要立即开腹手术。开放静脉通路,输液扩容补能,配血等术前准备,刘桂芝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积极抢救,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病人转危为安,切除了11.7公斤的巨大子宫肌瘤。
直到第二天清晨,刘桂芝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手术室。莉娜的丈夫得知妻子手术成功,激动地为刘桂芝行喀麦隆*礼五分钟,这是喀麦隆总统才享有的礼遇啊。
消息传出,北方省州长、吉德市长以及当地相关官员特别来到医疗队看望了刘桂芝,并专门宴请了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在州长会议上给与了中国医疗队高度的赞扬。从那时起,中国医疗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首次援非的两年间,刘桂芝共接诊病人例,先后开展了妇科肿瘤切除术,腹式、阴式子宫全切术,阴道成形术,尿瘘修补术,宫外孕手术,以及剖宫产术,人流术,各种引产术,共计例,产科分娩人数例。
初心未改的医者情怀
刘桂芝在外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诸多荣誉。然而,许许多多个生死相伴的日子,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进驻喀麦隆之初,刘桂芝为一名患者进行手术时,不小心将手划破。手术结束后她才知道,患者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长达三个月的观察期间,每天她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然而,她没有退却,选择了留下,“因为我是医疗队里唯一的妇产医生。”所幸,刘桂芝没有被感染。
但由于过度劳累,抵抗力严重下降,刘桂芝先后七次身患疟疾,冷热无常的症状相伴左右。在外援的那些日子里,她每月都需要按时口服抗疟药,身体状况极度衰弱,但从未因此而放弃工作、学习。直到回国后,体内疟原虫繁殖,院领导专程送她到上海寄生虫研究所,在著名专家陈昌教授的精心治疗下才得以康复。
两次援外医疗生活,刘桂芝放弃了幸福的家庭生活,离开了父母、丈夫、可爱的儿子,失去了深造求学的最佳时机,服用抗疟药副作用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胆囊炎,总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复发。但每每想起两次外援救治了无数非洲人民,想起那一个个被她救治的鲜活生命,心中就没有了遗憾。
如今,从医整整37年的刘桂芝依旧忙碌在临床一线。她说,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更懂得对生命的尊重,才能更清楚医生的责任和使命。“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这是情怀,更是责任!”
来源/长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