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血管炎会发生肾衰 [复制链接]

1#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又称脉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

血管炎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药物有关。少数病因较明确,如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乙型肝炎病*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病因;中华巨细胞病*、单纯疱疹病*等均能引起血管炎。常见类型:变应性白细胞破碎性(坏死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结节性血管炎、血液成分异常性血管炎等。

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3~4周愈合,反复多次接触抗原可引起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病变可侵犯黏膜,发生鼻出血、咯血。肾脏受累出现蛋白尿、血尿,严重肾衰竭是主要死因。如果侵犯肠道,可出现腹痛、脂肪痢、便血、急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症状。

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属于系统性血管炎的一类疾病,主要以小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从而导致各个脏器、组织因血管受损后出现缺血症状。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该病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老年人多见。预后较差,有报道称该病6个月的死亡率约为60%,1年的死亡率高达80%。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缓解。如果出现危急症状,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等,可以联合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疗法、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方法治疗。

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该病老年人发病率高,由于患者耐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副反应的能力下降,治疗过程中多会出现继发感染、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恶性肿瘤、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理想的治疗方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一方面有效地控制原发病,尽可能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一方面联合中药治疗可以缓解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效,增强免疫,减少复发,延缓肾损伤。

老人血管炎治疗不佳发生肾衰竭,用中药后病情好转

患者xxx,男,75岁,河北秦皇岛人。有多年慢性血管炎,早期没重视,后来病情不断加重。腹泻、下肢麻木、全身疼痛入院治疗。入院后化验肾功能,结果为快速进展性恶化,血肌酐上升至umol/L,西医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浊邪犯胃”。

经过专家会诊,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一方面为患者进行激素类药物及补钙治疗。一方面以中药方剂四君地鹿汤加减治疗。或加以桂附温阳散寒,或加以紫苑、白鲜皮、地肤子等。患者全身不适症状缓解,肾功能逐渐恢复康复出院。出院后患者继续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激素类药物逐渐减量,血肌酐降至正常,尿中蛋白转阴。

中医认为,血管炎初期多为实证,以血热或湿热者居多,局部皮损红肿疼痛、结节、风团、丘疹、紫癜、溃疡,治以清热祛湿、凉血化瘀为主,用药如大*、元参、紫草、金银花、薏苡仁、赤芍等。时间一久,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表现为暗红瘀斑结节,而且当人一疲倦、睡眠变差或遇寒则病情加重,患处变得更加严重,治以温经散寒、益气活血化瘀法为主,用药如附子、炮姜、当归、人参等。

医生表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只有充分调动体内各种抗病能力,调节机体各种机能的平衡,内外兼治,将病邪驱除体外,才能达到治病求本,事半功倍的目的。免疫清血排*法通过调节免疫机制,消除免疫性炎症,清除免疫复合物,排除体内湿*火热之邪,从而使周围血管疾病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感冒发烧等。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系统性血管炎?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又称脉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血管炎,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皮肤损害形式多样,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

中医没有血管炎的病名,系统性血管炎依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可归为中医“脉痹”范畴,据其临床特征又分属于“痹症”、“血痹”、“湿*流注”、“青蛇*”等证;皮肤性血管炎又分属于“脉痹”、“皮痹”范畴,据临床特征可分属于“瓜藤缠”、“滋*流注”、“梅核火丹”、“脱疽”等证。其证候虽繁杂多样,病因以“*”居多,有专家认为从“*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较为妥切。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素问遗篇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说明“脉痹”也可能有先天因素存在。中医还认为“脉痹”是由于阳明气盛有余所致,气盛则热,明确提出:“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临床所见“脉痹”的发生多在阳明经脉所过部位发热,肿胀即为明证。

《诸病源候论》说:“此由血气虚弱,受风寒湿*气,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或血气虚或阳明气盛均可引起“脉痹”的发生。中医还认识到药物损害或药物过敏也可引起疾病的发生,故提出“药邪致病”说《儒门事亲》。中医还认为风寒湿热邪郁久于体内,亦能化生*邪而致病。湿热积久不通,亦可化生痰浊瘀之*,而引起寒湿流注,经络阻滞,营卫气血运行受阻,血脉瘀阻,亦成“脉痹”。

血管炎中医学归为“痹症”范畴,既属痹症:“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症》:“寒气入经稽迟,泣而不行……”。“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素问举痛论》。《备急千金要方》说:“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之地者,则湿冷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肢酷冷转筋。”中医又归为五体痹之“脉痹”范畴,如《外科医镜》说:“脉痹”初起足跟微肿、木痛,色变紫黑逐渐验之足跗,而踝而胫而膝。”晋《诸病源侯论》说:“此由风湿*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与邪气交击,而正气不宜散,故疼痛”。临床常见的血管炎多起于足及下肢皮肤,并有感染或服用药物过敏的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