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肠道本来应该是褶皱不平的,在这些褶皱里有帮助吸收营养的绒毛。但若是患上了一种特殊的肠炎,肠道就可能被“熨平”,导致肠壁僵硬、肠腔狭窄、蠕动变差,看上去质地像透明的玻璃一样——它就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患上这种肠炎后,患者可能出现间断性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漫长,常反复发作,又很难完全治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溃疡性肠炎发病20年后,约7%~10%的患者会患癌;而发病35年后,高达30%的患者患癌。想要预防这种肠炎的发生,不妨做好4件事情,加固我们的“免疫长城”。
1控制脂肪、蛋白质摄入量
研究发现,溃疡性肠炎与高脂、高蛋白的饮食有关。过多的动物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会损伤结肠黏膜;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导致摄入的含硫氨基酸明显增多,这些含硫氨基酸通过肠道细菌发酵后,可产生多种含硫化合物,对结肠细胞产生*性作用。
所以,即便是健康人群,日常也要尽量避免长期高脂饮食,少吃油炸食品、肥肉等;蛋白质的摄入也要注意适度,每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g)=体重(kg)×0.8。
2少吃剩菜剩饭
很多人怕浪费,剩饭剩菜放了好几天也不舍得扔。但即便将剩菜剩饭放进冰箱里,冷藏温度下有些细菌仍然可能存活、生长。如果经常食用放置过久的食物,就可能打破肠道中原有的菌群平衡,增加肠道疾病甚至其他系统疾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食物现做现吃,尽量不剩饭菜。如果有饭菜剩余,应密封放入冰箱保存,下顿食用时充分加热。
3适当多吃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能被肠道微生物发酵生成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增强肠道细胞免疫力,减少胺类等致癌物的产生和肠黏膜细胞的增生,从而降低肠癌风险。
普通米饭放凉后,抗性淀粉就会大大增加,食用时加热即可;稍凉的红薯、土豆、玉米也是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
4补充益生菌
人体肠道内大概有1.5公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分为益生菌、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三种类型,通过保持三者数量的平衡,可以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
平时可适当吃点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等。有需要时也可服用益生菌补充剂。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