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泡”字上赢过中国,毕竟中国人可是出了名的会“泡”。
福建人喜欢泡茶,西安人喜欢泡馍,湖南人喜欢泡脚,东北人喜欢泡澡·········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喜欢泡菜!
在这里,青菜、水果、肉,都逃不过被“泡”的宿命。
在中国,数它最会“泡”!
01
四川,
一座“万物皆可泡”的城市!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从古至今都是富庶之地,正如古人所云那般“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山林泽鱼,园囿瓜果”。
在四川,四季瓜果不断,于是,能丢进去坛子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
青菜、莴笋、莲白,这是属于春天的花样;
黄瓜、豇豆、辣椒、苦瓜,这是夏天的标配;
莲藕、洋葱、刀豆,这是秋天的风味;
萝卜、儿菜、白菜,这是冬天的最爱。
对于四川蔬菜们来说,入坛历练是“菜生”的重要篇章。
向来把勤俭节约放在心上的国人,在泡菜上也不例外。“主角们”正在泡着,剩下的“配角们”也要物尽其用,什么萝卜皮啊、青菜头皮啊、白杆啊、萝卜缨啊……能泡的都得进去泡。
泡,字面上看起来简单,实则“水”很深,有人始终认为,只有川渝地区的水才能泡出好吃的泡菜味。
在四川,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做泡菜,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配方——泡菜的水、泡菜的盐、泡菜的菜、泡菜的坛子、泡菜的时间··········差之毫厘,味差千里。谁家的泡菜要好吃,一旦传了出去,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来要上一点“泡菜引子”。
泡菜做得好,在四川算得上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02
中国泡菜发展史
泡菜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诗集《诗经》有云:“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路边种有蔬菜,把它剥了皮腌渍成菹后献给皇祖。
大约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菹菜生菜法第八十八》中已有制作泡菜的专述:“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者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
据考证,古时的菹就是如今的泡菜。
经过宋、元、明后,清乾隆时期,四川罗江李调元在所著的《函海.醒园录》中,论述了大蒜、生姜等20多种蔬菜的泡渍方法,与如今四川泡菜的制作方法几乎相同。
到清光绪年间,泡菜一词已在巴蜀之地很是流行,民国初年出版的《成都通览》更记载有成都“常见泡菜22种”。
等到建国后,四川泡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眉山建起了首个商品性泡菜厂。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泡菜征服了中国走向世界,眉山成了“中国泡菜之乡”,以及世界级别的泡菜研发中心。
03
泡菜,川菜之骨。
“制作一坛完美的泡菜对于研究川菜调味来说意义非凡。”(出自《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川菜而言,吃明白了泡菜等同于吃明白了川菜的味道。鱼香肉丝、泡椒鱼头、泡椒鸡杂········这些大名鼎鼎的川菜,之所以如此出彩就是因为有泡菜的存在。
那一小坛子泡菜让川菜有了骨。
四川人把泡菜分为“调料菜”和“下饭菜”。
“调料菜”用来烹饪调味,比如泡椒,有太多川菜根本无法离不开它。
其中,鱼香肉丝就是泡椒的伟大杰作,鱼香肉丝可以没有“鱼”但必须有泡椒。
“下饭菜”既可以用来配粥拌面,也可以是一道炒菜。
比如,豇豆、萝卜、黄瓜、大头菜等,在川渝地区的早餐店里随处可见,大都成为粉、面、包子、粥的“最佳拍档”。
酸菜算得上是国人必吃的一道菜,当泡酸菜遇上牛肉面,从此便在14亿中国人的灵魂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烂肉豇豆,长在了四川人的心尖上。
从泡菜缸中捞出这捆绿条子,解绑后切成均匀颗粒,连着流出的酸麻汁倒入锅中。肥瘦相间的烂肉臊子和泡豇豆交杂、混合,大火爆炒过后,色香味俱全。就这一盘烂肉豇豆,就两碗米饭不在话下。
除了这些青青绿绿的素菜,泡菜还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泡鸡脚、泡猪耳朵、泡猪蹄········Q弹爽口、劲头十足,真的不来了解一下吗?
总而言之,泡菜怎么吃都巴适得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