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的农家,基本上家家都有一坛上好的泡菜。
粗茶淡饭,泡菜来伴。
泡菜,是四川人家中最常见的,
也是很多四川人记忆中最根深蒂固的味道,
泡萝卜、泡海椒、泡姜、泡蒜、泡豇豆、泡芹菜、泡青菜、泡莲花白……
一年四季,几乎所有能吃的蔬菜,都能被四川人用来做泡菜。
在餐馆吃饭,店家都会免费配上一碟泡菜,吃完还能加。
白白的碟子上搭配着鲜艳的泡菜,让人食欲大增。
如果没有泡菜,客人会喊上一句,老板,泡菜!
遇上脾气差点儿的,还会责怪:咋地?泡菜都不会腌?
舌尖上的中国曾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出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四川泡菜
泡菜很神秘,一些菜谱,把做泡菜说得需要有十八般武艺才能搞定。看看配方,让人如坠云里雾中。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四川名厨兰明路,就是个讲究人,他做泡菜的过程传统又精致:
同时,泡菜却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准备一个土陶泡菜坛子,准备三分之一坛的泡菜盐水。把晒嫣了的青菜丢下去就成了。当然,要把坛子盖上,还要在盖沿加些水。几天后,就可吃了。
泡菜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公元年的三国时期川中的家庭妇女就开始泡制酸菜,历经近年的探索和总结,成就了当今中国小菜的巅峰之作——四川泡菜。
北魏时人贾思勰在他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华北地区的蔬菜加工方式。
那时候距离大棚种植还很遥远,蔬菜加工,目的是为了保存产品,满足淡季所需。
主要加工方式有腌渍作菹(读音“ZU”)和干制。作菹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蔬菜加工方法,在《诗经》中就有了作菹的记载,《周礼》中更是记录了七种蔬菜做的菹。
《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强调的是美器对美食的衬托,两者的和谐,形与形、色与色、大与小、贵与不贵的和谐。
泡菜坛的规格有大有小,小的可装1~2千克,大的可装数百千克。泡菜坛质地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泡菜的质量。
四川泡菜坛子
把泡菜坛由传统的日用器,变成了一件艺术品,不仅可以用来泡菜,而且可以当做装饰品。
腌一坛泡菜
挑选坛子,大肚小口最为适宜,即使长时间的腌制,依旧能保持蔬菜新鲜的状态,吃起来清脆爽口。日久天长的使用中,老坛子各个都充满了灵气。
《舌尖3》里说制作泡菜坛子非常重要,
第一步就是祭坛神,把一个草纸点燃了,丢在缸里面去,
加入坛沿水,盖上盖,坛里面的空气燃烧完了以后,
坛沿水就被吸进去。如果水全部都被吸干,
则证明坛子密封性强,是个好坛子。
《舌尖3》兰师傅祭坛神
买菜选材也很复杂,把应季的嫩姜、豇豆、辣椒、胡萝卜等蔬菜洗净。
取井水,倒入约坛子的五分之一,加入大颗粒的泡菜盐,制作起坛水。
将食料向坛子的侧面,一层层摆放,给坛水要和下料交替进行,食料必须完整的,保证食材不变味。
泡菜的香料放在中部,包括八角、花椒、冰糖、白酒等。其他的辅料主要作用在于味道的互补。
泡菜不要加得太满,水刚好淹过菜为宜,加入适量白酒后封坛。
只要在坛沿口倒上一碗水,再扣上一只大碗,坛子里的泡菜就完全处于无氧发酵中了。
时过境迁,当古老的传统成为人们的记忆时,四川泡菜从普通百姓的一日三餐到各种不同档次的类宴席、从佐餐小菜到风味小吃,随着人们的对口腹之欲更高层次的需求变得越发的稀奇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