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调整重在让普通工薪阶层得实惠
财*部个人所得税课题研究组公布,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税收入占个税总收入的比重约为50%左右。2008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为3697亿元,其中工薪阶层贡献1849亿元。这个课题组还对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做出回应。比如关于“个税起征点是否应该上调”,报告持反对态度,理由是:如果提高起征点,高收入者缴税大量减少,财*收入减少,对低收入群体的支出也会减少。 要看工薪阶层个税高不高,要不要调整,怎样调整,首要看民众的生活现实。 有必要看一看社会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为29229元。这意味着社会平均月工资2000多元。什么概念呢?现在起征点是2000元,从理论上讲,同于把工薪阶层,即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收入来源的人都覆盖在征收范围内了。 虽然按照专家的计算,由于每月从工资里扣除的“三金一险”属于免征范围,意味着实际上每月工薪收入在2500元以下者无需缴纳个税,月工薪收入分别为3000元、5000元、8000元和10000元的纳税人,其每月应纳个税一般约为20元、175元、535元和825元,税收负担(应纳税额/月工薪收入)也均不超过10%。 但是,别忘了,在很多大中城市,月工资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人群,由于生活成本高,住房、教育、医疗等支出大幅增加,其实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倘若遇到“家有病人”,朝夕之间就可能沦为贫民。对这部分人来说,再交几十、几百元的个税,就如同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看上去很轻,却没有顾及骆驼背上已有的太多稻草。想必专家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现代社会里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光是衣食住行那么简单。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教育和医疗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一些生活的必要支出,越来越高得离谱,令工薪阶层压力巨增。 比如幼儿园收费,在北京一些城市,最低也要每月1000多元。比如医疗费用。一位同事的父亲最近生病,每天的药费(只有一片药)就是600多元,同事已经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为父亲“续命”,这些药根本不在医保范围。他感叹“家有病人,你变穷人”。比如养老费用。比如就业成本高涨,找工作的各项花费也是一笔必要支出。个个都不轻松。更别提房价,因为在很多城市,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工薪阶层可承受范围,即使是那些月工资收入在5000元到8000元之间的工薪阶层,交完房子的首付后,生活就成了一场噩梦:每个月银行的催缴单让人倒不过气来……毕竟,中国工薪阶层的家底太薄了。而这些哪一个不属于基本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焦虑源泉。试问,专家们是否了解过:几百元的个税负担,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与纳税意识无关,与生活压力有关。这也是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呼吁个税起征点提高到8000元或1万元的现实基础。 一个工薪阶层变“焦虑阶层”的社会,将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矛盾潜伏的社会。姑且抛开起征点是高是低的问题不谈,目前最为紧迫、也最可取的是按照现实情况和国际通用办法调整税制,使之更趋合理。比如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即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按照这种税制,可以抵扣家庭抚养、教育、大宗支出等因素,可以在不提高起征点的前提下,降低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税负。 个税发展到今天,更要重视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支出,重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实际生活成本需要。同样一份收入,无论家庭成员的多寡、养家糊口负担的轻重,均按同一标准征税,越来越有违公正合理。倘若今天仍然强调“不具备条件”,只能说重视不够。如果掌握*策调整的人都有和普通工薪阶层一样的现实苦恼和负担,恐怕改革的车轮一定能够加快。 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要求,今年年底前,将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也就是单位为职工代扣个税后,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职工的基本信息、职工收入、扣缴税款等相关涉税信息。有这个信息库,完全可以加紧试点,给出具体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