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疏肝健脾法治疗阳*一例
刘某,男,4岁。初诊∶年3月11日。
主诉及病史∶七八天前,发现患儿烦躁,睡眠不沉,易惊悸,发热,不愿进食,厌油腻,闻油味即恶心欲吐,尿色深*似茶。赴医院检查,肝大肋下一指,有压痛。化验肝功,脑磷脂絮状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单位,*疽指数30单位,诊断为急性*疸型肝炎,住院,采用保肝治疗,年3月11日邀刘老会诊。
诊查∶白睛轻微*染,舌苔*而略厚,脉细略数。辨证∶肝胆郁热,脾为湿困。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健脾。
处方∶柴胡3g茵陈9g赤小豆6g龙胆草1.5g苦参3g山栀3g淡豆豉6g橘络6g钩藤6g白术6g白豆蔻3g茯苓皮3g神曲6g灯心1.5g
二诊∶4月5日。服上方药10余剂,体温正常,烦躁、惊悸等症消失,恶心、干呕减轻,饮食仍差。近日复查,肝肋下刚触及,脑絮(++),*疸指数10单位,舌苔薄白,脉细、数象已减。热象减轻。原方去山栀、豆豉、钩藤,加山茱萸6g、大枣3枚。
三诊∶4月17日。又服药10余剂,饮食睡眠均恢复正常。检查,白睛*疸已退清,肝肋下未触及,肝功恢复正常。舌苔薄白,脉缓细。原方加*参6g,继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刘老认为急性*疸型肝炎,其湿热之邪主要蕴积于肝胆脾胃,故常用柴胡、茵陈、龙胆草、山栀、苦参、田基*、大青叶、绿豆、小麦苗等清利肝胆湿热,用赤小豆、茯苓皮、白豆蔻、白术、红枣等利湿补气健脾。再结合临床见症灵活加减,如用青皮、陈皮、橘络、神曲等理气和胃,豆豉、钩藤、灯心等清热镇惊等,常收良效。他还认为∶本病患者的脾胃症状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困扰脾运,即所谓"脾为湿困"所致。而清热利湿既有利于醒脾而使脾运恢复,又可因健运脾胃而有助于利湿泻热。热随湿去,*疸始能消退,肝功才能逐渐恢复。但清热利湿与健脾和胃两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因此,他治疗本病,多喜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少佐健脾和胃之药。如是用药,还具有防止疾病传变的寓意,正如《金匮要略》中所指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清热和胆法治疗肝胆湿热蕴结一例
张某,男,53岁。
初诊∶年11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反复发作已有3年。半月前,因劳累过度反复发作6次,腹痛拒按,向肩部放射,恶心,呕吐(食物及*水),不发烧,无*疸。于11月3日住院。查体,肝肋下未触及,剑突下2cm质软,有压痛,肝区叩痛,胆囊区压痛,胆囊触痛征(+),右肩胛骨中点压痛,血胆固醇mg%,*疸指数5单位以下,肝功检查转氨酶单位,其他项目正常。11月6日胆囊造影,见胆囊较小,影像淡,内有豆粒大结石阴影多块,胆总管明显变粗,直径1.5cm。诊断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胆总管结石。诊查∶体胖,舌质红,边缘青紫,舌苔*腻,脉弦细。辨证∶肝郁血滞,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利胆,行血祛瘀,佐以补肝肾,健脾胃。
处方∶何首乌12g枸杞子15g生鸡内金18g生滑石24g金钱草21g五灵脂15g生蒲*(包)12g郁金15g柴胡12g鸡血藤12g山茱萸12g白术15g砂仁12g
另用三七2.4g,琥珀2.4g,天竺*2.4g,冬虫夏草3g,共研细粉。早晚各服1次,于服汤药前冲服。
二诊∶年3月16日。共服上方药50余剂,服药期间注意筛滤大便。服药10余剂后即开始陆续从大便中排石,先后排出结石碎块约1g。此后自觉食欲好转,食量增加,已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每次排石前均自觉如同犯病,但较前痛轻。本月12日胆囊造影显示,胆囊及胆总管显影满意,胆总管仍粗,胆囊内仍有数块豆粒大结石影,胆囊壁毛糙,收缩较迟缓,与年11月6日造影比较,胆囊内结石减少,胆囊功能好转。原方显效,因而继服,以观后效。
三诊∶7月24日。服药50余剂,在此期间又排石两次,排出结石约2~3g,自5月份以后自觉症状全消,腹痛从未再犯。
年11月20日随访∶先后共服药余剂,现已停药1年,自停药后,未再发现右上腹剧烈疼痛,饮食正常。
胆石是引起急腹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与慢性胆囊炎并发,发作时右上腹绞痛或伴有阻塞性*疸,有的病人可有发热。
本例患者体胖,舌质红,舌边青紫,舌苔*腻,脉细弦,常因饮酒、食油腻之物或劳累而引起发病,肝郁血滞、肝胆湿热内蕴之象确在,本当清利,但考虑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多虚,乃虚中夹实之证,故用攻补兼施方法,以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活血行瘀为主,佐以补肝肾、健脾胃治疗而收效。
方中用柴胡、郁金、滑石、金钱草、天竺*疏利肝胆,利湿清热;五灵脂、生蒲*、三七、鸡血藤活血行瘀;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冬虫夏草、砂仁、鸡内金、白术补肝肾,健脾胃;琥珀、远志养心安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