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周的一周一诗,原本打算讲王维的《竹里馆》。前日和群英等去蒲江办事,抽了空隙去小袁家院子一趟,便决定讲袁枚的这首《苔》了。
小袁小邵家的院子1
先讲讲小袁小邵夫妻的故事吧,很普通的故事。
那年,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小袁和小邵分别从蒲江自家的乡下到成都的一家火锅店打工,小袁是服务员,小邵是厨师。然后他们认识了,然后他们相爱了,然后,从他们相爱的那天起,他们便没有分开过,直到现在。
小袁夫妻和很多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人一样,十分勤奋,先是打工,然后是自己创业,他们有了自己生意还不错的服装店,也在成都买了房,还在老家有了收益很不错的果园。
我认识小袁夫妻好些年了,也去过一次他们的服装店,极小资情调,若不说他们来自乡下,倒像是一对艺术青年。前年吧,他们关了服装店,回乡专心打理果园。
我想到蒲江修书院,便缘起小袁夫妻回蒲江乡下。
小袁小邵家的院子那是我第二次到蒲江,小袁夫妻带我看了蒲江的山山水水,也看了小邵的很多手工。说真,我没有被蒲江的山水打动,却被小邵的手工打动。他的手工,全是到处捡来的瓶瓶罐罐和各种废木头,经由他一改动,全变成了艺术品,美得质朴,也美得让人感动。
那时他们的院子还没有修,还是破陋的老屋。我们在老屋前的院坝上喝茶,小邵指着四周说想在这里种树想在那里种花,小袁说等他们修好院子了给我留一间房子住,我写字写累了可以在那里享受几天清闲,他们给我做自家地里的菜吃。
两年了,那破陋的老屋重修了,院子里全是花花草草栽在他们捡来的各种什物里,有烧了一半的树根桩子,有不能再用的蜂窝煤炉子,有断成两截的泡菜坛子,还有猪槽、磨盘、全木的打谷机等等,一切的废,都在这里新生。
前天我们去的时候,果园里的猕猴桃虽是套了纸袋,鼓鼓囊囊看得出已经快要成熟。穿过猕猴桃果园,还是果园,各种品种的西红柿伸手摘来就能吃。我是农盲,只认得西红柿。
小袁小邵家的院子在院子里小坐,四周情形和两年前小邵给我描述的差不多。同行的有个90后的小伙子小周,已是一家巨型公司的高管,说,这才是真正的人间仙境,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才是真高。
嗯,小周的话,我们都认同。
幸福指数是流行了很久、也讲了很久的一个词。到底什么是幸福指数?我给出的现实答案,也是小袁小邵夫妻。
他们有多相爱,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就是他们从相爱那天起,便如影随形,从未分开。
他们有多能干,不知道。我所知道的,他们的院子全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修建,他们果园里的果子一成熟就供不应求。
哦,我吃过小袁做的玫瑰花酱,是从山上摘来的野生玫瑰做的,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玫瑰花酱。我想,幸福的人做什么都有幸福的味道,所以便是好吃。
我对群英说,这就是爱情的模样,不需要顾影自怜哀哀戚戚,不需要争强好胜吵吵闹闹,不需要华服盛宴热热闹闹,也不需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群英拍拍我的肩,点头认同之后,说,这也是她想要的生活。
然后,我们同行六人,皆说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小袁小邵家的院子世界很大,芸芸众生,所谓迷失和迷茫,很大程度是找不到自己。如何找到自己?
或是找到愿意和你牵手白发的那人,你不再是你的中心,他(她)不再是他(她)的中心,你们的中心是对方。就像那小小的苔叶,你依伴着我,我依伴着你,有你,心不空,怎会迷失?怎会迷茫?
或许找不到那人,真的,一辈子找不到那人的概率很大,尽管那人可能存在,但你们就是无法遇见。没有关系,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生活,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像,对,也像那小小的一叶苔藓,绿出自己的春天,活出自己的精彩。
罗斌冰书法:《苔》2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白天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生命也照常在萌动。背阴处的苔藓开花了,虽然很小很小如米粒,也依然学着像牡丹一样自由傲放。
苔即苔藓植物,苔藓植物(Bryophyte)属于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摘自百度百科
苔藓到底开花不开花我不知道,按百度百科所言,那袁枚说的“苔花如米小”,便有两种解释。一是他见到的苔藓是要开花的,只是花儿小得像小米粒一般。二是苔藓就是不开花的,但小片小片的叶子玲玲可爱至极,就像一朵朵绿色的小米花儿。
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也学牡丹开”。这里的学,是学习,像我们学习知识,像我们学着长大。学,是生命原始的本能和权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都是生命的存在。因为生命存在,便有学习存在。有学习存在,便有世界的前行和世界的美丽。
如何学和学什么很重要。苔藓学牡丹,学什么?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有诗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不是学那牡丹得到世人的惊叹赞美,是学习舒展和绽放,是不卑不亢的达观,是自我生命的精彩。
如此,一定得讲讲《苔》的作者袁枚。
罗斌冰书法:《苔》3
袁枚是清代少见的活得真明白的一代大家。当官当得不错,勤*爱民,有*绩;生意做得不错,懂市场运作,仅每年卖自己的书就有三、四千量白银的收入;诗文写得不错,自己写也帮别人写,只要钱给够就写,是“乾隆三大家”,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讲学讲得不错,喜欢收女弟子,旁人艳羡腹诽都不在意,自己高兴就好。
哦,袁枚还是美食家,当隐士也当得不错,也带着漂亮的女弟子云游山水,见什么写什么。去趟武夷山,就成了茶艺专家,不仅写如何泡茶,还写如何藏茶,如何运用茶具、水等才能泡出一壶好茶。
袁枚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四十岁的时候,袁枚的父亲去世,他便辞官养母,并把他在江宁(今南京)任上买的隋氏废园改造成随园,寓意随心所欲。
随园旧为智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袁枚花重金重修随园后,把院墙拆了,让游客随意游玩,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江宁有这样一个风景好去处。有了一定人数的游客后,他立马又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是当时极高水准的私家菜谱。不仅如此,他对餐饮环境也极其讲究,每有客来,他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自养的美女为之唱歌跳舞,随园的饮食生意由此火爆异常。
当随园炒热,个人知名度激剧上升,袁枚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属国琉球都有人专程来购买。
袁枚的归隐看上去很是热闹。其实他年轻时候就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他是孝子,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一直到67岁母亲去世服丧完毕,他才开始了尽情游历山水的旅行。
袁枚40岁归隐到他67岁,这27年间,算是大隐隐于市。他是深谙大隐的真正含义的,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所以,袁枚大隐在随园,不仅赚足了钱,还成为了乾隆年间享誉最高的诗人。他的日子不像陶渊明那样的贫苦,也不像林逋那样闲逸,他在赚钱的同时,选择以讲学和写诗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67岁的那年,袁枚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龙山等名山。68岁时,袁枚游历了*山。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哦,还带着美女学生。
那是一个出游并不方便的年代,马和马车应该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了。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的正常时速为30公里,即60里,一天骑8个小时里,万里路便得需要至少20年,而且还得身体健壮。所以,当时人便称赞袁枚“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4
袁枚的一生,是牡丹的傲放,也是苔花的傲放。
能得以如此,活得明白的真正含义,是随遇而安地努力,是清欢小满的享受。
前面讲到的小袁小邵夫妻,亦是如此。所以,他们活出了真正爱情的模样。他们夫妻二人如影随形,幸福和他们,也如影随形。
哦,小袁,袁枚,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而活。